唯美句子

欢迎来到唯美句子

烽火西迁路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5-01-09

烽火西迁路读后感(集合三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烽火西迁路读后感 篇1

今年暑假跟随叙事者共读了南岳老师写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它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笔,止笔于大陆文革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国烽火连天,风雨飘摇。最后一批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以及卷滚在大潮里的众生学者,从历史的苍茫中走来,又消失在那幽暗尽头。这样情形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学界精英奔波向祖国西南,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到蒙自、李庄,在几近食不果腹时,仍专心学术,不忘民族复兴,用知识去触摸那“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一个月的时间,仅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颇多,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外取得学位后,大多选择回国,即使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生活条件比现在差很多,但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为国家服务,他们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从民国知识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正是我们当前最缺乏的,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国外,中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大师们求学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计个人得失而从容投身祖国怀抱,且在条件非常艰苦前提下,做出伟大功绩和壮举,将以八股论优劣的时代,翻开中华民族的新篇章。他们从海外归来,谱写历史,创造辉煌,这二三十年代产生我国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学,甚至在抗战的艰苦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组建的西南联大仍是中国大学史上的光辉。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的几个大字,貌似决绝地渗出那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曾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当时光逝去,他们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贵的灵魂却却与年轮共生,“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

烽火西迁路读后感 篇2

夏日正长,浅醉流年。在这个淡淡墨香浸润的七月,我携一本书与光阴促膝长谈——《南渡北归》。而在逐渐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渐渐知道了一些光辉的名字——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梅贻琦等众多伟大学者,一个个故事让我回到了那个文化与烽火并存的年代。

《南渡北归》第一部《南渡》主要描述了平津沦陷后,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大学和中研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学术研究团体向西南迁徙以在炮火下延续文化薪火的历程。一批批的知识分子以瘦弱而笔挺的文人之躯,为文化挡住侵略,成就一代大师风范。

大师成为大师,源于他们对国家毫无私心的热爱。北平沦陷之时,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冒着被日军抓捕的危险,在夜晚将校园内的50毫克镭悄悄“偷”了出来,并带其只身一人前往长沙。他一路上几乎丢失了所有行李,唯独存有镭的咸菜坛子从未丢弃。

这看起来微乎其微的50毫克镭,却为未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国破家亡面前,赵忠尧教授本完全可以将镭置之脑后,但他仍旧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我们不知道他在离开前是否有着充足的信心,是否曾与眷恋的家人告别。但我们知道,虽然前途未卜,存亡未知,但他心中绝对没有后悔,那份赤诚的爱国之心足以让他抛下一切挚念。在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正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一庞大的群体,或或弃笔从戎,或以笔代枪,在国难面前挺身而出,为泱泱中华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围墙。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身后不须念,身前不足惧。这便是大师们的家国情怀。

大师成为大师,还源于他们对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西南联大在昆明定居后,师生们便在茅草作顶、尘土飞扬的教室里从事学习和研究,同时还要不停忍受日军空袭的骚扰。然而学子们依旧斗志高扬,不因物质上的困顿而精神颓废,还有大批学生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沦陷区奔赴后方学习,使联大不断发展壮大,在一个边境小城散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为热爱的理想献身,用生命守护知识,用青春传承文化。因为有了他们对学问的.热情和虔诚,我们的中华文化才从未断流。而现在,衣食无忧的我们却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驻足不前。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新一代学生的我们也不能退步,就像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一样,不能让未来的国家栋梁越来越低矮和脆弱。

人们常用“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来缅怀那战争年代的一代伟人学者,而我想说“大师远去仍有大师”我们也会像那些青春无畏的学生,追随大师的脚步,永远怀揣赤诚的爱国之心,肩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保持乐观沉着的好学之心,不虚度年华,不浪费时光,不枉费青春,不丢弃热情,让盛世中华在新一代少年的手中熠熠生辉!

烽火西迁路读后感 篇3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被人们成为“大师”,这个称号越来越廉价,只要是稍微有点儿能耐的人都能在这个社会上被叫一声“大师”。大师真的有那么廉价吗?大师真的有很多吗?显然不是。而事实是,不是大师变多了,而是社会上的浮躁之气变多了。一直以来,“大师”这两个字,于我而言乃是重若千斤,绝不是如今这般轻浮荒率的外号。这就是我去读《南渡北归》的原因,在这本书里,岳南先生完整地向世人解释了何谓“大师”。

全书一共几百万字,字数很多,但字字如玑。讲述了一群能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大师们波澜壮阔的样子。通篇阅读下来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有设么感想,而是解脱。全书从头到尾的气氛都是苦闷,压抑,沉郁。从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烧杀掳掠,祖国大地惨遭践踏,城市的沦陷与百姓的伤痛;到西南联大的一群大师们,在民族危难之际的艰难与鉴定;再到解放前夜,大师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选择了在海峡两岸的离别之苦······与其说是在描写大师们的意志,不如说是在描写大师们的挣扎!

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在挣扎中,人能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在艰难岁月里,时时刻刻想的.是国家和民族。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傅斯年、陈寅恪······他们拥有的渊博知识然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上是专家、是博士,继而加上他们伟大的品格和情操,这才成就了“大师”之称号。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既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做到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所谓大师,不仅是个人之伟大,更要有超凡之贡献。在我看来,大师们最伟大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教育事业。《南渡北归》全书精彩的地方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描写蔡元培的北大,那时的北大,云集了当时中国可以说是所有的大师,野无遗坚,表现出一副百花齐放、学术自由的天地。我很羡慕当时的那群学生,有这样好的大师们指导,有这样好的学习氛围。于是,这群北大学生,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了一代英才,也参与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去,这就是大师的力量。书中有一段描写我记忆犹新:梅贻琦到职,发表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的著名演讲。同时强调大学教育“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的办学理念。看到了吧,我们中国当今的教育理念早在民国那群大师的手上就已经被奠定,这就是大师。

那么,现在回答我的问题:何谓“大师”?《南渡北归》给了大家一个简单的答案,坚贞的学者即为大师。

惜哉,当今真正的学者有几何?其坚贞者有几何?为何再难有人比肩鲁迅、胡适?当今之大师,少也!

也罢,既然回不到那个时代,就让现在变得更好吧。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淡泊;少一点知识分子的傲气,多一点文人的傲骨。新的大师是迟早的事儿。

感谢《南渡北归》给我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