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倾城之恋观后感(集合11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11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倾城之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1
这本书讲述了一对守旧的男女,虽然有难能可贵的爱情,但因为太自私精明算计的,本不太可能走向婚姻的,却因为一场战争成全了这段恋情。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书中最让我难忘的片段是范柳原半夜给白流苏打电话说“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的了主似的!”这段话解释了一句《诗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个"多么“加一个“!”,爆发了范柳原的情绪。当他说出那句“永远在一起,一生一世”的时候,他就输了,情感在高潮处爆发,却陡然压抑住,换做虚无的玩笑,似真似假,分辨不清。命运的洪荒之力和人的渺小力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倾城之恋》是一篇传奇,它的传奇色彩就体现在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情场上真假莫辨,亦虚亦实的感情纠葛中。他们一个是旧式大家族中的新式女人,想要创造自己的命运;一个是现代风月场上的`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点爱意,但这点爱意不足以让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白流苏只要一纸婚约,她知道爱情不能长久,而婚姻却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而她只想生存。双方既有爱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计的精明,在张爱玲的笔下他们这对自私的男女终于因为战争这个非人力因素而走到了一起。
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张爱玲冷酷的婚恋观——深爱只是为了谋杀。这跟她父母的婚姻阴影有,幼年时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败落给她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这部小说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觉沉重。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2
读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心里有点悲,让我联想到以前读过的另外一本书,王安忆的《长恨歌》,主人公同样是美人,同样是上海人,同样经历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不同的是她们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然而,给我的感觉,都是悲凉的,凄清呃的。不同的是,《倾城之恋》是一个乱世的爱情的喜剧,而《长恨歌》则是一个人生的悲剧。
喜欢张爱玲的作品,首先是被她这个人所吸引,在我看来,她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或者说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出身官宦世家,却擅写平民甚至小市民的`苦乐,而生活与共处世之道却又全然—种不同,其生命与生涯,又何尝不是一部真实的传奇,读了她生命与生涯的传奇,就会明白为什么张爱玲能在青春年华写出空前绝后的凄艳的佳作,读张爱玲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作家,什么是小说,什么是传世精品。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3
爱情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有种爱可以让我们死心塌地,有种爱可以让我们备受折磨。虽然爱,虽然痛,但我们无法不爱,无法不痛,这就是“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感,字里行间回荡着凄美。或许每一段故事都是她的写实,每一个字都是她哀婉的血泪!那个年代,女子终究是女子,文笔再好又如何?她所爱的人个个离他远去。晚年的她,如同凋零的花儿,让人心碎。但依旧暗香残留,每每打开她的书,我总能嗅到这股淡雅的香气,缠绕鼻尖,久久不肯离去……
爱情总是难为女子,爱情总是折磨女子,爱情总是伤害女子。这是我看到“第一香炉”这个故事的唯一感受。呵,是因为女子之泪太轻?是因为女子之心太卑微?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葛微龙,长着一张白白的瓜子脸,眼睛水灵水灵的。但在殖民地香港里,被阳光烤晒过的小麦色仿佛更合群。薇龙从香港来上海念大学,投靠了继承了前夫一大笔遗产,同时是当地有名的交际花的姑姑。薇龙何尝不明白投靠姑姑的`结果?但她别无选择……看着满满一衣柜的漂亮衣服,薇龙的心里却仿佛有几万只小虫啃咬一般,不知滋味。就这样薇龙被迫见了许多的“上流绅士”,却总是没有姑姑称心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微龙男主人公乔斯。他们是在一场舞会上遇到的,当时乔斯还轻薄了她。本以为只是一场戏,但那次舞会后,薇龙的心开始日夜思念起乔斯,沉稳有序的心脏开始扑通扑通乱跳。爱情悄悄降临,殊不知悲剧紧随其后。乔斯本是富家子弟,薇龙以为嫁给他后不必再作“交际花”,可乔斯却说:“我希望有个女人可以养我”。呵,多么荒缪。薇龙却又因为爱放弃了挣扎,堕落黑暗中,可她是否了解,对于姑姑和乔斯而言,她只是一棵摇钱树罢了!
我该为薇龙哀?还是该为薇龙哭?都不是。因为她只是一个被爱捆住手脚的傻女子。
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亲情为何全部拜倒在利益与金钱的面前,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女人的爱为何如此卑微,我已痛彻心扉,更以泪流满面!
爱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化茧成蝶无比凄美!悠悠长河中那一张张风华绝代的面孔已模糊不清,但那份倾城之恋却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4
近段,听朋友推荐读张爱玲的作品,对张爱玲其人早有耳闻,只是无缘拜读其作,偶然看了电视剧《倾城之恋》,心有所动,便买了一本细琢,想体味一番书中描写与剧中演绎的落差究竟在何处?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剧中的白流苏,文雅而不缺浪漫,庄重而略带叛逆,任性而又不失自尊,一个在娘家众亲人的讥笑,冷漠和无情的压力之下,而致使她不得不选择离开的女人,她想要独立却无更大能力,想要自强而又奈,抱着对爱情的一丝侥幸期待和违心不为,而被迫投入范柳原的怀抱。她虽不值得尊敬,却也没让人感觉可悲,可怜!
范柳原邀白流苏的香港之行是“用心”的,而白流苏的接受也有“有心”的,一个“用心”用在“只想曾经拥有,却未想天长地久”,一个“有心”有在对爱情的.“侥幸”期待,敢用一生去做筹码,范柳原认定白流苏无力逃出他的“手心”,白流苏赌定自己将会是范柳原一生牵挂不忘的女人。不仅仅是因为她被范柳原的风度和魅力所征服,还为了摆脱那最痛苦的成分-----家庭的压力!因此,她不惜将自己暂时“沦”为情妇!wwW.wEi890.cOM
如果不是香港城市的沦陷,也许真的改写不了白流苏“情妇”的无奈命运,之所以范柳原最终会选择和她结婚,她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应该感谢战争!在战争中,让两个对爱情都存有私心杂念的人彻底结合在一起,真切感受到:当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当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逃命生存,而唯有他们彼此还可以相互拥抱,相互依靠,乃至相互安慰,掩护,生存时,在那一瞬间,两个人内心的自私转化成谅解和真诚,两颗心才紧紧地贴在一起。是呀!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人生尚且如此,何况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离别都由不得我们个人来支配,可我们能够选择,并且能够做到的是,永远和相爱的人,一起手牵着手,微笑着,一直走下去,一生一世都不离开!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5
《倾城之恋》里最有名的那句话:“这一炸,不知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仔细玩味这句话,“被炸断尾巴”的故事的主语应该是“别人”。这也让我们从范柳原这句幽默的战争调笑中似乎隐隐看出故事最终大团圆的结局。第一次读完倾城之恋,那是一种深深的快意,倾城的战火中倾城的爱恋。
童年时的阴影以及少年时与人的尔虞我诈,让范柳原已经伤痕累累了。他的阅历犹如沧海——过早看透了人世的苍凉。所以才会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麻醉自己,忘却痛苦。
然而,香港一战的动荡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并且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与白流苏的结合。很多人因此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他把白流苏当作名正言顺的妻,却没有完全放弃他身后的世界。而原因就在于,战争让他意识到他对白流苏的感情,可是他却不愿意让白流苏彻底地了解他——他把心扉再次关上了。范柳原是幸福的,在这个利欲熏心的世界里,白流苏是纯洁的;范柳原也是不幸的,因为直到最后他都没有与白流苏完完全全的心灵相通。最终,他的悲剧就在于他那犹如大海般沧桑的心灵,而正是这份沧桑让他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心灵相通的爱情。
相对于范柳原的沧桑,白流苏的生活则应用苦涩来形容,离婚归家,寄人篱下。她对范柳原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这戏虐的话,带有调侃的味道,却也隐含着苦涩。对于一个出身较好的良家女子,白流苏选择成为范柳原的情人,是对自己名誉与命运的孤注一掷。她就像一只蝴蝶,寻找自己的归宿,最后,“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可是白流苏自己也有点怅惘,因为虽然她达成了自己结婚的目的,却觉得这一切不过是机缘巧合,所以她才会隐隐不安。可以想象,与范柳原相比,她的底色是纯洁的。也许范柳原早就看透了她接近自己的原因,但也正是这份可笑而可爱的心打动了范柳原吧。白流苏是幸福的,因为范柳原爱她;白流苏也是不幸的,因为范柳原的阅历让他拥有大海般的沧桑,而她没有。
但流苏没有选择,只有这条也许可以通向幸福之路,可是天知道,每一条路都并不幸福。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又有谁知道流苏的下个故事是喜是悲?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6
自秦松鹤老师推荐了“微信读书”这个APP后,我便对这个既免费又丰富的电子书库充满了好感。又因为袁一丹老师现当代经典课主讲张爱玲作品,于是我在上个星期五开始在“微信读书”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笔下,鲜少有“大女人”形象,例如女民族企业家、女英雄,多是细腻、柔软的小女子,各有各的风格,像江南的水葱也似十一月尾天上的纤月,说是艺术品不为过,但也沾沾人气、市井气。
这一众女性角色各自承载着张爱玲的通透,从她们的嘴里所讲的话多是值得去体会的'。张爱玲的通透,没有体现在广大的、辽远的、忠孝节义上,而是体现在了生命与爱情的共鸣中。从葛薇龙到白流苏,也许并没那么远。
张爱玲的话,精巧得似紫禁城的自鸣钟,让人想学、想携。但转念一想,学她的话和她的通透就像是游罢庐山后,装一坛云带走打算装点自己家的后花园。因为她的通透就是她的,谁也带不走。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7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苏在这样的老钟下,本也是安安静静过活的,可惜只过也过不去,于是只好倾城…
我说,我向来景仰写字的女子,正因只有女子,才知道怎样写女子。或许雪芹是个例外,或者还有别的,但我依旧执拗地习惯从女生的文字中,去寻找属于女生的灵魂,才气,智慧,善良,包皮容,炫耀,做作…只有女生才懂女生矫情矜持的小伎俩,或是若即若离的小把戏,或是仅仅是满足一下虚荣欲|望的小动作。男生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果决到但是是眨眼间,女生心里已弯弯绕绕了不止九曲十环…
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赢得是流苏,赢得很险。如果不是那一次适时的轰炸,失之毫厘,谬的也就没有了边。流苏心思细密,就算扔在大清后宫里,也是个配的上戏的主角*,可惜偏偏遇上一个耐得下性*子,陪她玩心理战的人。也是幸运,如果没有这个有意思的对手,流苏这辈子,恐怕也就遇不上什么有意思的事了。一辈子受点小气,安心被老钟敲打着,做她的碧玉去了。但恐怕她出场跳舞那一刻起,她是明白了,就连碧玉也没得做,又何妨放手一博呢。不成功,便成仁,女生的筹码,无关家国,都下在感情上了。
何况,女生的胜,即使胜了,也没有那么光明英武,胜便胜了,不必声张。日子长了,柳原也难免觉得捡了个便宜,当时是非,也便不那么重要,俏皮话自是要放到外面说,家里有个不惹人厌的贤妻,“也宜墙角也宜盆”,未必不是快意。
因此,爱玲写出的胜利,细嚼嚼,发现原来有苦涩的味道。之前不信如她这样高傲,感情看的这样透彻的人会正因胡兰成而”低到尘埃里去”,此刻信了—薇龙在对乔琪乔说:”我跟她们不是一样的吗”的时候,脸上是没有表情的。
哀莫大于心死。
就算是错觉,抓住那么一点点的期望,又何必求全责备?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8
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却成就了白流苏的婚姻,但结果仍是苍凉的,香港之战的洗礼不曾将白流苏改变成革命女性。婚姻也没有让范柳原放弃纸醉金迷的放荡生活,只是范柳原的俏皮话再也不对白流苏说了,而是省下来留给别的女人,在范柳原的心里至少把白流苏当成了自己人,但要说他真正的爱上白流苏,仍然是谈不上的,他们之间为对方付出的一点真心只停留在战争中,当他们认为金钱、地位、名誉等等都靠不住时,他们才愿意坦然的抛弃一切重负,毫无“私心”的爱对方。各怀心思的两个人居然在战争中有了契合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白流苏只把谈恋爱当做她的`救命稻草,范柳原只把谈恋爱作为他征服女人的一种手段。
白流苏虽在物质上成为了赢家,在精神上却仍然是输家,但这种婚姻至少让她摆脱了经济上的困顿,家人的冷眼、讽刺。这不正是她选择和范柳原谈恋爱想要的结果吗?但白流苏仍然是惆怅的,在她的内心是渴望范柳原只爱她一人的,但她知道这种愿望一辈子也不会实现,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爱范柳原的钱呢?还是爱上她这个人才用恋爱作为换取婚姻。因此她也就不奢望范柳原对她忠诚,不见其他女人,只爱她一人了。
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不相信爱情的人,白流苏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后,对有钱的男人已产生了不信任。更不会相信一个有情的花花公子和她谈恋爱是因为爱她。范柳原也是不相信女人的人,他喜欢自由,更不愿一个不爱他的人整日的管束着他,他知道身边的女人嘴里说喜欢他,身体上屈服于他都是为了他的钱罢了。又怎会对这些女人付出真心呢?白流苏也是奔着他的钱的,范柳原又怎么会看不明白呢?但在轰炸中范柳原感受到白流苏的一点真心,这是她在其她女人身上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他明白白流苏这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教育的女人,因为自己离过婚内心肯定是自卑的,跟她结婚,她也不会像其她女人那样咄咄逼人,要求他只爱她一个。范柳原也就放开自己凭着这点真心便答应同白流苏结婚。白流苏因此而得救。
白流苏内心充溢的悲怆、苍凉之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在现实残酷生活下无力的女人。
以上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倾城之恋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9
范柳原是我所读中最会撩的那一个,你的特长是低头。“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我可不像那么没事找事做。我认为好女人还是老实些的好。”
书从离婚后开始写起,范柳原本是介绍给妹妹宝络的,范先生万花丛中过,身边的莺莺燕燕从来不缺,这样的范先生自然不是单纯的宝络妹妹可以压住的,离婚后的流苏温柔低眉这样一个传统又古典的女人走进了她,范先生自始至终都知道白流苏的困境,家中的窘迫和不堪,诱她去香港,却从不提结婚,两人暗自较量,范先生说“你的特长是低头,”一步一步引诱她掉落进他为她铺好的陷阱,却也是慢慢的爱上了她,我想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兴趣,而后爱她却也是真的。
也许他透过她的面庞看到是他自己,他说“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心中已经绝望,然而他还是固执地他心中是纠结的也是暗淡的,他想也许白流苏是懂她的,他要他懂得,他要的不是简简单单的肉体纠缠想要她精神和他在同一高度,“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哀恳似的说着:“我要你懂得我!”这一刻,我想他是孤独的,也是充斥着渴望的。他想白流苏是那个懂他的女人。夜晚打电话表白用的是诗经中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这样美丽生生世世要在一起的誓言在他这里也是悲凉的他说“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
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这便是完美结局的铺垫吧,没有那城市的沦陷,没有那一瞬间短暂的体会,他们大概率是没有结果的,这也是张爱玲在最后说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10
一些女子穿起华美的袍子,站在旧时光的影子里轻轻地画起一道浓眉。绿色和红色交错的灯光,暗暗地洒落,幻美的生活之后,人去楼空。
——题记
有人说,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喜爱写那些旧上海的故事。红男绿女,他们以为生活会变得很好,于是做着凄苦的事情。慢慢的,时刻只是成为了一种虚幻,女生开始习惯把眉毛浓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以为那样,就能够把眼泪掩藏。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很近很灵动的故事,她自己是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简单,但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但是嫌它不够严肃。她总是喜爱在作品里提到胡琴,只是某个也许只出场一次的人物,在某个角落嘶哑嘶哑地拉着它,在某个需要他的时候。就像故事的调子,没有什么起伏,却是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远,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后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张爱玲以前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完美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经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记得我在看《半生缘》的时候,故事的开始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载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但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能够是一生一世……”她的小说总是一份感情从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淀的过程,让人觉得有些微微的苦涩,而其实那些人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只是更换了名字,却重复着相同的故事。
荒凉是正因繁华之后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内心总是一片为开垦的荒芜,而张爱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当。我们总听见人们称赞她有才华而不是伟大,大概也正正因她只是把故事讲给爱听的人。正因张爱玲也说过,生活是一件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因此她的小说女主角总是穿着不一样的旗袍出场,也暗示她们隐隐相同的人生和命运,外表的美丽内心的空虚。她的作品总是看上去很华丽却是很安静的调子在讲述一个很普通的故事,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原来张爱玲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女子。
泛黄的照片中,那个女子很安静地望向远方或者只是平静地看着。原来所谓的才华也但是是比平常人更多一份恬静,更多一些对命运的追问。喜爱在小说里开始把眼泪掩藏,慢慢的,眼泪就像手里的沙子,慢慢地滑落,然后是肆无忌惮的崩溃。我们就被她轻易地被带回到旧时光中,或许快乐或许悲伤。
爱上张爱玲的文字,如同倾城之恋,只是那一刹那的时刻。而她的故事,正如一首安静悠长的歌,不会落空,正因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一首歌。不一样的人,唱出不一样的味道。
也正如李碧华所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倾城之恋观后感 篇11
《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较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回到娘家,惨遭哥嫂排挤,却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战世的混乱才使两个相对无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苏是相当渴望这场婚姻的,正象苏青所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的更切,虽然“取悦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原这样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这在整篇小说里,是难能可贵的浪漫。
小说的尾部很耐人寻味。“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离婚,众人都派流苏的不是,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令人莞尔。
掩卷之余,我更惊叹作者的成熟与事故。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岁,难以置信!何以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笔触!难怪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我在读张的小说时,更多的体会是现实的苍凉和生命的疑问。
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张爱玲的小说,将会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要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底谷的打击。
于是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